日前,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徐州召开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暨特色田园乡村面上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会上命名江苏省第三批次特色田园乡村上黄镇浒西村南山后入选省级试点村庄命名名单,喜获"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殊荣!
2018年4月,南山后村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不用扬鞭自奋蹄,后来居上人心齐。南山后村充分的发挥依山傍水人文荟萃的独特优势,积极利用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的优越条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领导下,在上黄镇、住建局、苏皖集团三个党委的共同协作努力奋斗下,在现场指挥部和建设项目部全体工作人员辛勤工作全力推动下,在全体村民的支持配合努力下,南山后村正努力打造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的模范村、特色田园乡村省级试点中的亮点村、溧阳全域旅游山洮湖片区的网红村、上黄、住建、苏皖联手共建的友谊村、组织认可领导满意百姓点赞自己骄傲的幸福村!
南山后坐落于上黄镇最南端,依山北麓而建,因村里人习惯称山为南山,南山之后是吾村,故名南山后。村庄面积约1.1平方公里,共有住户58户,非流动人口100余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9人,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
南山后村形成于明清时期,村庄脉络清晰,人文资源丰富。村庄的人文之根在西邻的埭头史氏家族。山是历代文人墨客登高望远、休养生息的风水宝地。明代弘治年间,山东左参政史学,看中山北麓这块风水宝地,百年之后安息于此。其子孙从宗族中选取守墓人,护守先人之灵。这些守墓人便成为南山后第一代固定居民。
在上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中,南山后便已获“全国美丽宜居村庄”荣誉称号,也是溧阳最早形成统一村庄形态风格的自然村,为打造省特色田园乡村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南山后四周有丘陵山坡、小河池塘环绕分布,集水乡、山村特色于一体。南山后村特别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特种养殖和茶叶种植。独特的自然禀赋,使得目前拥有长荡湖特种水产养殖面积4580亩,年产螃蟹110余万斤,溧阳市霍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长荡湖”牌螃蟹更是荣获江苏省多项奖项。
给产业找牌子、给牌子找活力、用活力聚人头,为农业做平台,为农民做服务。依托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业地理标志品牌,真正把农副产品打造成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全村茶叶种植1000余亩,其中,“太云”牌白茶在江苏省内形成了较强的品牌竞争力。年销售额突破2600余万元。
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创办了第一家面馆“遇面馆”,开张不久就火爆网络,遇面馆的成功,激发了本村村民创业热情,“山湖荟”、“柴火馄饨店”等纷纷开张,村民争当起了“小掌柜”,通过创业村民每户年均增收近3万元。
依托品牌效应,村民开展自产自销模式,通过淘宝、微信等平台实现了多元化销售模式。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224.02万元,2019年启动特色田原乡村建设后,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1.09万元,增速达128%,翻了一番多。
让乡村重归美好,推倒重建不符合保存村庄肌理,保留乡村风貌,不仅资金资源浪费,破坏乡村宜居环境。生态宜居是由内而外的建设,是处理问题、完善功能、长效管理。
一是畅通内部交通道路,解锁乡村封闭现状,以村西河塘团块为重点,同时拉开东部的道路主轴,疏通整合,完善全村的网格化建设,提升整体效果。二是村庄水域治理,改善水系污染;完善村庄燃气、电力、通讯设施。
南山后作为乡村技艺展示平台,让人们看到了消失已久的民间技艺、品尝到了熟悉的乡村味道、听到了魂牵梦绕的悦耳乡音,让他们感受到了记忆中的“乡愁、故土、年味”,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重拾了文化记忆,唤起了情感共鸣,让人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依恋感、归属感、自豪感,吸引乡贤,新、老村民为家乡,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利用村内闲置住宅改造后开设了供村民活动的功能性场所及特色文化工作室,节点景观、农家院墙、路边花坛等,多是利用建设中拆除的砖瓦、竹子、农具等废弃物或老物件进行装饰,保留了乡土气息,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合理规划建设了各类配套设施,村民公共活动、健身活动场地等。
村民陈锁芳出生木匠世家,从事木匠工作已近六十载,曾3次为故宫多个殿宇做维修,除了故宫之外,像北海公园的船只、三元立交桥、湖北秋瑾故居等多个著名建筑、景点他都曾参与过制作与维修。现在成立陈师傅木匠工作室,把他的一些木工艺作品展示并售卖。
杨企雯先生是溧阳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锡剧第一代女腔奠基人。在家乡为艺术家专门建馆纪念在锡剧界尚属首次,杨企雯纪念馆的开馆开创了锡剧史上的一个先河。
从前期调研到规划论证,从施工建设到经营管理,全程让村民了解、参与。自从启动南山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来,南山后村委一直秉承“乡村振兴,党建引领;项目推进,党员示范”的发展理念,格外的重视,广泛宣传,通过加强基层党建,树立党员干部先行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做好设计单位和实施工程单位的带路人、介绍人、收集人。
规划设计和工作方案的制定,注重民意收集,鼓励引导村民和乡贤能人参与乡村建设。村民在农村建设过程在他主动要求参与,积极努力配合村委参与村庄建设、治理、协调工作。
建设中精准发展定位,融合设计师指导与村民代表建议,结合南山后村的纹理脉络、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最后确定了“同心长寿村,山水写生地”的建设总基调。具体确立了木匠工作室、白云堂、同心堂、杨企雯纪念馆等10多个重点打造点位。
深挖文化内涵。启动“善美家风”行动,建立“同心堂”同心体系,凸显“南山”“寿龟”等长寿元素,围绕寿文化培育、推广鹿业、茶产业等相关农产,型塑“同心长寿村”村庄特色。建设若舟像、若舟亭、若舟榭等十项建筑景观,激活以黄若舟为乡贤代表的艺术符号,塑造以黄若舟为核心的文化印象,通过对黄若舟书画艺术的内涵解读,运用其艺术影响力,融合带动采风、写生等系列文艺创作采风活动,打造“山水写生地”村庄品牌。
多方合作共建。建成宋团城文化研究会“白云堂”活动基地。与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等艺术院校、文化团体合作共建写生实践基地、创作基地。和市内近20个学校、文化单位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初步形成以文化带动人气,以人气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立巡防志愿队、文化宣传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并热情参加各项活动。组织并且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村级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道德讲堂等为载体,开展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快捷导航
Quick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