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首创的旱垣温室大棚内,向荒山“要来的土地”覆盖着生机盎然的绿色蔬菜,与棚外的一片贫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太行山谷口,连接晋中平原和太行山腹地的山地丘陵区,银白色的温室群依地形不规则镶嵌在荒山坡地上。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首创的旱垣温室大棚内,向荒山“要来的土地”覆盖着生机盎然的绿色蔬菜,与棚外的一片贫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7年,太谷县开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绿色、高效、科技”创建目标,立足蔬菜、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集聚关键要素,强化科技支撑,统筹组织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全产业链开发,形成了研发、中试、推广、生产、加工、贸易、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格局。2019年,位于太谷县中东部,耕地面积29.5万亩的产业园,蔬菜规模达13万亩,仔猪和生猪产能均保持“双百万”,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66.7%,园区年总产值达117.6亿元。
“我们一有什么好的品种、好的技术,他们常常直接找上门来要求试验示范。”位于产业园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服务区的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果树所,是产业园创建的两个科技引擎,农大三农服务中心主任王秦俊说,“在产业园创建的引领下,园内农民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的追星族。”
“我们创建产业园,一个主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太谷农业科技优势,以产业链条多元化建设为主线,完善每个环节的科技支撑,并向园外和省内外辐射技术、提供服务。”太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产业园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志强说,产业园利用山西农大多个研究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种开发,已成功研发全国首创的旱垣温室,推广面积1.5万亩,创新了有机旱作新路子。同时研发推广的晋汾白猪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新品种,对山西省乃至全国生猪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其中旱垣温室选择地形开阔、背风向阳、光照充足、能积蓄雨水的荒坡地块建设,劈山为背,垫土为田,引水上山。温室大棚在结构上形成了跨度10米钢制骨架支撑,聚乙烯无滴膜覆盖的建筑结构。
“这种棚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棚前挖50厘米×50厘米的防寒沟,上下各铺一层旧塑膜,中间用碎秸秆等导热率低的材料填充。”产业园建设领导组办公室成员薛玮说,在种植模式上,从一开始引进单一的冬棚种植,逐步发展到如今的春提早、秋延后和冬棚种植等数种模式,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供应的目标,目前单棚最高收入突破12万元。
晋汾白猪则是立足国家畜禽种业战略安全和生猪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由山西农业大学李步高教授领衔的山西省重点创新团队协同攻关,培育成功的国家级华系猪新品种,已形成由国家行业标准、国家专利、省级地方标准组成的技术体系。该品种具有“产仔多、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强、易饲养”的特点,目前在全国11个省区市得到推广,在全省形成年产50万头优质商品猪的产业规模。
在推动重大的农业科技研发的同时,产业园注重发挥专家到一线传经送宝的作用,使农业科技在千村万户“落地生根”,水肥一体化、二氧化碳施肥、熊蜂授粉、自动卷帘、放风等技术和设备在园区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产业园蔬菜产业规模从10万亩发展到13万亩,生猪产业新建改建10个“家庭牧场”,已成为省会太原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和生猪供给保障基地之一。蔬菜初级分选包装、净菜加工、果蔬冻干加工、生猪屠宰精细切割、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等加工产值已达86.8亿元。
“太谷的菜、太谷的肉、太谷的枣都还是儿时的味儿。”异地归乡人的这句话,给闫村农民范润江增加了新的信心。范润江知道,这都归功于产业园创建以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武向宏指导村里进行的绿色种植。看到了自家施用多功能有机肥,按标准种植的产品贴上绿色的标签,卖出了高价,终于从将信将疑转为对绿色种植的坚定支持。
范润江所说的绿色种植,正是产业园推广的绿色生产和循环发展。王志强说,通过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化,产业园已实现了资源节约化、种养循环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和产品可溯化“五化”发展格局。
其中资源节约化全园推行管灌、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生产已实现管灌全覆盖,滴灌基本应用,大型园区水肥一体化逐渐配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7。同时采用多功能植保机、紫外线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技术,推广园内科谷生物制药生产的白僵菌、鱼藤酮等生物农药,每年减少农药使用量5%-10%。目前,园区尾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有机肥施用增长率为11.5%,农膜回收率达51%。
种养循环化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6%;建成了富盛谷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病死畜禽处理率达到100%,蔬菜和生猪产业以尾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纽带构建了循环链条。在生产标准化方面,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5个,全面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认证个数41个,认证比例达56.3%。
产业园还坚持乡村与产业共发展,如闫村以设施蔬菜为产业基础,提高乡村综合治理能力,建成“三治”融合示范村。沙子地村在枣园万亩连片种植基础上,集聚发展了红枣加工、红枣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
太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贸易集群化规划发展的步伐,让越来越多的太谷菜走向全国各大城市。投资38亿元建设的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集会展、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于一体,可实现年吞吐量1500万吨。而产品的销售也给农民带来了货真价实的好处。
“产业园建设中坚持了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了民建民有民受益。”王志强说,产业园奖补资金通过补助农户生产,促进规模扩大、设施改善、技术提高,使农户直接受益。带动农户发展“家庭牧场”、标准化养殖场,实现每头母猪饲养年收入2万元,育肥猪每头收入2600元。带动农户发展设施蔬菜6万亩,实现每座棚年收入8万元。带动农户发展“双调一盖”面积2万亩,实现每亩增收5000元。
同时,产业园培育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6家,合作社838个,家庭农场248家,各类经济人2000余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探索出多种联带模式。
其中“协会带动”模式以畜牧协会为核心,联合249个生猪养殖新型家庭农场、合作社、养殖基地成员,集成了组织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互助贷款筹措等功能。协会互担互贷超过3000万元,在扶持小养殖户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带动“家庭牧场”实现单头能繁母猪年增收2万元,单个牧场年收入均达百万元以上。
“田森”合作种植模式以田森公司为代表,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企业进行前期垫资或担保贷款,向农户提供优质种苗、设施设备、技术服务、融资担保、订单销售等服务,1平方米产量20公斤,公司保底价收购,农户百米温室产量突破4万斤,每棚收入8万元以上。
“兴谷”社会化服务合作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五统一”服务,通过“双调一盖”等技术提升优果率,实现了每亩红枣增收4000元。
“番茄小镇”土地入股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资本,以土地流转费为保底资金入股,以劳力获取劳务收入,以企业盈利作为二次分红。番茄小镇通过租赁农户土地、入股经营、雇佣劳力等方式,带动当地农户发展,每年可增收2万元。
2019年,产业园农民加入合作社联合经营比例达80%,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万元,高于周边地区46%。
快捷导航
Quick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