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西瓜正热销。武汉市场上销售的西瓜品种虽多,但无论是大名鼎鼎的麒麟瓜、早春红玉,还是热销的冰糖瓜、石头瓜,基本都是外地研发的品种。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的西甜瓜研究室与“西瓜院士”吴明珠团队协作,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如今,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开始商业化应用,距离实现武汉人吃上“武汉瓜”的目标越来越近。
就在上周,市农科院与吴明珠院士共建的院士工作站,获得“2024年武汉市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称号,他们选育的西瓜新品种“武农8号”也得到市场认可,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成为首个规模化商业应用的武汉本土西瓜品种。
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党总支委员、西甜瓜研究室主任汤谧介绍,市农科院的西甜瓜研究始于1995年,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当时主要以向本地瓜农推介西瓜种子和提供技术服务为主。由于农产品的品质与生长地的环境联系紧密,外地的西瓜种子在武汉种植,差异化显著,因此,从2006年开始,西甜瓜研究室开始培育更适应武汉本地环境的西瓜品种。2018年,吴明珠院士团队落户市农科院院士工作站后,大大助推了西甜瓜研究工作的开展,并推出了一系列新品种。
“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针对一定目标,进行大量的培育工作。”汤谧向长江日报记者解释培育新品种的难度,“往往一次要做几十个样本做培育,根据每一个样本的表现,再来做进一步的选择。”她举例说明:“现在市场上卖得很火的8424西瓜,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吴明珠院士在1984年从所做的第24批样本中选出来的,所以才被命名为8424。而在命名之后,又经过十几年的试种和调整,才真正稳定成熟。”
作为吴明珠院士的学生,汤谧希望能在武汉培育出类似8424西瓜这样的成功品种。从2010年毕业进入市农科院工作以来,她和西甜瓜研究室的同事们一起不断努力。针对武汉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市场需求,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早熟的小尺寸西瓜品种上。汤谧认为,新品种西瓜要得到种植户的认可,最重要的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早熟的小西瓜品种上市时间早,市场行情报价高,同时还能做成礼盒包装,进一步提升附加值,是最好的突破口。
当时市场上类似的品种中,“早春红玉”是知名度最高、卖得最好的品种,但最大的缺点在于皮太脆弱、很容易破,别说摘收后的运输,就算是在生长过程中遭遇雨水,都可能会让没成熟的果实破裂、坏掉,这一点对于雨水较多的武汉来说非常致命,大大影响了种植户的收益。因此,西甜瓜研究室在保证口感等其他优点的前提下,针对果皮的韧性和成熟时间进行了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培育。
每年2—6月、7—10月是武汉气候中适宜种植和品种选育的两个时间段,需要完成播种和授粉工作,但最近一段时间也是武汉天气最炎热、雨水最多的阶段。育种需要长时间的田间工作,研究室的成员虽然大部分是女性,却都不惧日晒雨淋,个个连轴转。再加上冬天还要到海南的南繁基地从事育种工作,汤谧笑称,“小组成员都晒得黝黑”。
经过几年持之以恒的尝试,2015年,西瓜新品种“武农8号”正式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此后几年,汤谧和同事们继续对这一品种进行深入研究,在稳定性状表现的同时,继续强化特性,并联系农户试种,以了解品种的实际表现。
蔡甸区的种瓜大户陈桃姣已经种植“武农8号”西瓜三年,她对这个品种非常满意:“这种西瓜首先是很漂亮,让人第一印象就很好。口感也不错,而且成熟时间早,‘五一’前后就能上市。这个时间段的西瓜市场行情报价高而且稳定,收益很不错。”
对于汤谧和小组成员重点寻求突破的瓜皮韧性,陈桃姣更是赞不绝口:“(武农)8号的皮韧性很好,坐果很稳定。整个生长阶段,即使遭遇雨天,果实也不会破裂,绝大多数都是坐多少果最后就能收多少果。就这一点,就比其他品种的收成要高两成左右。再加上运送过程中损耗的降低,增收的效果很明显。”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共能收六七千斤西瓜,抛开各种成本,净利润在2000元以上。”
陈桃姣说:“我选种一般都很谨慎,新品种出来至少要看两年才会进行试种,而且也要试种一两年以后才会考虑是不是扩大规模。”2022年开始试种“武农8号”时,她的合作社一共只种了几十亩,如今发现收益良好,准备逐步扩大种植,“明年我们的目标是种到200亩”。
对于“武农8号”的优点,江夏区的种植户马先生也很认可,他补充道:“这种西瓜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成熟期的口感很稳定。一般的西瓜是八九分熟时口感最好,往后口感就会下降。但‘武农8号’即使到了十分熟,口感仍就保持得和八九分熟一样。”
得到种植户的认可,汤谧和同事们信心更足了。他们充分借助院士工作站的资源,把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到甜瓜。汤谧注意到,近年来,西瓜和甜瓜培育的趋势是越来越甜,但带来的问题是口感下降,让人感觉太“齁”。因此,当大家都在追求“甜”的时候,他们却开始研究不那么甜的品种。
汤谧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就是甜瓜中糖度和酸度之间平衡的问题。在导师别之龙教授的指导下,她发现,如果这两种度调节的好,就能解决甜瓜“发齁”的问题,使之口感更好。
在与吴明珠院士团队的合作中,汤谧和同事们发现了多种不同酸度的甜瓜种质,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追踪调节甜瓜中酸味的秘诀。经过反复尝试,西甜瓜研究室终于让酸味的口感表现得更加清爽,“柠檬蜜”甜瓜就是他们这一研究的成果。“顾名思义,这种甜瓜既有柠檬的清爽口感、又有蜜的甜度,吃起来必然不会有‘齁’的感觉。”对于新品种,汤谧自信满满,“下一步将展开试种,我们有信心把它推广开。”
虽然“柠檬蜜”还没有郑重进入推广阶段,但在这些年不断研究的过程中,西甜瓜研究室已经拿出了不少其他新品种,其中也有颇受种植户的欢迎的品种。
江夏区的马先生除了种植西瓜,也种了不少甜瓜。2021年,他在武汉种业博览会上发现了编号为22T9的甜瓜,这种瓜的高“颜值”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外形匀称、颜色清爽、网纹均匀清晰,一看就是好瓜。”抱着试一试的想法,2022年他试种了一亩地,这一试便收获了惊喜,这种瓜不但外观漂亮,抗病性好,口感也不错,“我更满意的是它耐储存,摘收以后放20天口感依然在线”。
这一亩地给马先生带来的收益十分好,“这种瓜的亩产能够达到5000斤左右,一亩地就能赚七八千元”。于是,2023年,他不但自己把种植培养面积扩大到了七八亩,还积极向周边的种植户和朋友推荐。今年,江夏区已经有多个种植园区种植了这一品种,面积超过20亩,连黄石市阳新县的种植园也引入了这种甜瓜。马先生说:“我今年还要给湖南的朋友们推荐这个品种。”
产品的知名度打出来了,但汤谧苦恼的是产能跟不上,销售渠道也不健全。“今年有人想找我们买更多的‘武农8号’,但最后失望而归,因为种子量不够,已经卖完了。”对此,汤谧的心态还比较平和,“毕竟是新品种,无论制种还是种植,技术都还需要推广,并形成规范,这些都还需要一些时间。至少我们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对于“武汉瓜”未来的发展,汤谧认为,当前制约种植培养面积逐步扩大的根本原因,还是制种和销售环节。“我们团队目前主要是研究人员,在推广方面的经验和资源不足,目前还是依靠和商业公司合作。”她很清醒地认识到问题所在:“现在这种模式,研究和市场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对于后续发展会形成瓶颈。”因此,汤谧的目标是把制种、推广、服务等环节建立并完善起来,建立起一个能够紧密结合、高效运转的产销体系,把“武汉瓜”更好地推向全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快捷导航
Quick Navigation